close

 

  表弟來家裡住了三天,我跟他一起做了兩件有趣的事,一件是我們一起去國小動一動,第二件是我們一起玩大富翁。

 

  這兩件事看來稀鬆平常得很,但我無法確切的的計算我究竟多久沒有做這兩件事,一年?兩年?噢不,或許是三年。

 

  長大是什麼?為什麼忙碌的時候想著空閒、休息,而真正空閒的時候卻不知所措,覺得無聊?短短春節十天的假期,若在家,便過著足不出戶的日子,電影、網拍、遊戲、閱讀;若出遊,花了三天兩夜的時間環島一圈,不過西半部幾乎都在高速公路上急速飆過的,雖然塞車也是一半一半;噢,對了,除夕還去了爺爺家唱家用KTV,初一家族例行拜拜。

 

  一直到表弟來住三天兩夜,生活才變得有趣許多。一開始我以為是媽媽無聊,所以接彥志來玩,他們可以一起做些有趣的事。結果呢?我發現了,大多的時間,彥志都一個人窩在電視機前面,當一位專心、用功、準時收看的閱聽人,準時對表看卡通,才來沒兩天,便對我家頻道暸絡指掌,比我還清楚(我只清楚電影台是從61開始),若我要收看什麼卡通還可直接詢問他播放時段,像是航海王、海綿寶寶之類的。另外比較有趣的,我們訂了必勝客的大披薩,去國小跑跑跳跳,以及玩酒店大亨。

 

  看他一直在電視機前面看電視,無論是誰都無法阻止他,真的會很想把他拉走,把電視拔掉,但誰來填補他因假期而免除的習題危難多餘出來的閒暇,將如何打發無聊?其實我也不知道,或許我也是無聊成員之一吧!所以我趁著他不在電視機前的時候,搶先去佔領電視,看電影,後來表弟上樓晃來晃去,沒事就和我一起坐在客廳看電視。或許因為不是他愛看的卡通影集,所以他並不是很專心,東摸摸西摸摸的,不時還會與我聊天,反而是我覺得他讓我有點不專心了。不過,電影總是有無聊的時候,第二天下午我原本要收看兩天播放的全民情聖,但我覺得有點無聊,看不下去了,於是問表弟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國小動一動,我心裡正想拉拉單槓練點臂力,或是盪鞦韆,表弟很爽快的就答應了,我便把無趣的電視機關掉,上樓準備妥當後馬上出門!

  

  回到家以後一直是鮮少出門的,即使出門也會有特定的目的地,如:大潤發,某店面之類的。再加上跌倒以後行動不便就更不會想往外跑,然而驅使我前往國小的動力是因為我很想念高低槓,後翻上,以及沒有阿賴姊保的引體向上能不能成功。

 

  媽媽開車載我們到國小門口,我一跛一跛的走到對角的遊樂區,看到好久不見的單槓好生歡喜,看到好久不見的國小校舍依然熟悉。我單純盪了盪鞦韆,欣賞風景,操場上有很多小朋友在打籃球,彥志使用了我媽昨天送他的電子表計算他衝刺一圈操場的時間是幾分幾秒。我還是忍不住盪了盪單槓,後翻上,下來的時候習慣性往後推開,落地的時候我就後悔了,因為我一隻膝蓋不能彎,所以直挺挺的落地的結果……沒有緩衝地跳到硬梆梆的地板!震盪到我的膝蓋、腳踝,不是很舒服。第二次後翻上,我發現了,一直腳不能使力連帶腳蹬及上拉的力量都變小,所以沒有成功。吊掛的引體向上,沒有成功。稍微踩到地,可以施點力好多了。(放假我只有最後三天有做體能,而且只有四項,希望我體能不要退太多才好~"~)後來表弟說口渴,我們便回家了。

 

  當天晚上,我不知道為何大富翁這點子閃過腦海,開口便問彥志要不要玩大富翁,順便可以找哥哥一起。不過哥還沒回來,所以我們先行開始了,在甩骰子前,我重讀了一次說明書,畢竟蓋子上陳舊的厚塵正述說我大概把規則忘得差不多了。我派表弟擔任銀行收納員,又叫他看說明書上發鈔票,我想這對他閱讀和算數是個不錯的練習,當時我心裡冒出來的念頭:「玩遊戲對小孩真是太重要了」。我們玩得是酒店大亨,我是奸詐的商人,相對於一個新手,我更能掌握賺錢的訣竅,所以他要贏我不太可能(好一個不懷好意的姊姊)。不過我沒有想贏很大什麼的,純粹玩開心,到後來我們罰款都是互相在"優待",氣氛很歡樂。

 

  整個遊戲的過程,從布置地圖到最後收拾,我們兩個一起完成的,我有一些發現,發現了表弟已經小五了,但算錢很慢,而且判斷是靠"感覺",當數字變成以千百為單位時,他就不能應對如流了,常常不確定,也會拿錯50、500和5000的鈔票。…(略)…姑且不論在哪裡,在學校、補習班、安親班等,這種加減乘除的試題是否出現的很頻繁?寫出100分的考卷真的那麼重要嗎?將一些加減乘除運算如流,但面對實際面額的鈔票卻無法舉一反三,又是為什麼?理論大於生活應用嗎?現在九年一貫不是倡導多元教學嗎?但看來情況似乎有些差距?(略)

 

  (略)我只是愈來愈對現在的菁英教育從小開始反感,從讀雙語幼稚園開始,學很多才藝,上補習班加強課業,學珠算、心算,考試要拿100分,第一名,當模範生。這些事,在一個孩子的童年,贏在起跑點上真的很重要嗎?回想我的小時候,懵懵懂懂的過日子,大概都在玩吧,我並不很用功的孩子,但考試拿高分是我的專長,或許是我的聰明比較擅長在應付考試上面吧,上課總是很專心!但也有神遊的時候,參加大學生舉辦的國小營隊時,活動裡的包裝、戲劇、規則講解我都沒有在聽,我也不曉得我在做什麼,反正就跟著大家跑來跑去,玩遊戲,just like that。但這並不代表我比較笨,也不會有人說我笨,因為我總是可以在國小考試上獲得接近或等同100的分數。現在大學,當上一堂課我不是非常感興趣的時候,我就會神遊、不專心,筆記不想寫,講義沒有印,考試也不好好看,再加上壓死落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遲交作業,於是我認知心理學54分飲恨與我say good-bye。那就算了,我不是很在意,這門課我不用功我也認了,開學知道不對味還是硬選這門課只能說是我蠢到與自己的感覺做對了,又是一門選修。所以我下了一個結論,我還是最適合做我喜歡做的事,上我喜歡的課,興趣平平者或許可以培養,但如果是討厭就快閃吧。如果一個小孩他的小時候學許多才藝、上補習等等,他很喜歡,那麼OK,就讓他去吧,他對於學習很感興趣是正向的;但如果他不喜歡,我們何不在觀察、試試看他其他方面的興趣呢?是吧!

 

  其實我打這篇王大娘的裹腳布並不是要說"教育"如何又如何,我只是想陳述一些感覺。

 

  不知道長大以後的寂寞是怎麼來的?小時候寂寞嗎?還是小時候容易滿足於單純的快樂,所以不記得自己快不快樂呢?

  彥志來的這三天,我很開心他願意和我一起去國小活動筋骨,以及第三天他回家前還邀請我和他一起玩大富翁,我真的很開心。兩個有共同嗜好,又是主動參予的態度的玩伴要去哪裡找呢?現在的大家,身邊的朋友,有的忙著打工、忙著打魔獸、忙著……那些他們需要忙的事情,有誰願意停下腳步陪我玩一場紙上遊戲大富翁,無論在麥當勞?家裡?宿舍?教室…哪裡都可以,可行嗎?撲克牌似乎曝光率高很多。或許是礙於我不敢開口?曾經有的寂寞讓我以為,只要找一個男朋友,他會陪我做許多事,於是我就不再寂寞。但實際上呢?我們只適合作共同感興趣的事,其實「我想玩」和「我陪你玩」是不一樣的東西。兩者的態度可以一分為二,「主動」及「被動」。如果在「我陪你玩」之後轉變為「這個好玩耶,我想玩。」,那麼可喜可賀;但若兩人之間變成一種責任體制,我義務陪你玩,因為我是你的情人,你無聊我陪你是理所當然的,在心理卻是萬分嫌棄,百般無聊,只是恰巧我百無聊賴所以願意陪陪你,但表現連旁人都看得出來是既敷衍又興趣缺缺的,又何必呢?另外一種是視對象而定,本身對事情有有興趣,但如果跟這人一起,我只能「作陪襯角色」,無法盡興也不想盡興,只能說是天時地利人不和,那也切勿勉為其難地假裝接受。

 

  你會發現,其實孤單不是將重心轉移到男女朋友上就能一勞永逸的。我想,我在乎的是我們隨著時間長大,已經離小時候越來越遠,我有好多好多的玩具,也有很多很多無聊的時間,但兩個卻沒能搭在一起,或許是擔憂社會眼光將制止我的行為,但我很明白最大的原因是——我忘了,就像太陽忘了升起,月亮忘了落下,我忘了我的寶物、童年、回憶、曾經,那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實際的生活,漸漸被電腦、網路、手機、電視吞噬殆盡,以為我將一無所有,一個人的時候。其實我有好多喜歡在等著我去作,但有時一個人沒兩個人來得盡興。下棋、拼圖、玩偶、巴比、家家酒、迷你家具、紙娃娃、紙上遊戲,但也僅止於國小以前。

 

  我們家只有我一個小女生,如果我沒有到鄰居家裡或邀請她和我一起玩,幾乎芭比、家家酒、迷你家具、紙娃娃、紙上遊戲我都是一個人自導自演,當然紙上遊戲會由佔上風的我,贏過被我導航的那位路人甲乙丙丁(多幾位自導自演並不會豐富多少)。我想那時候哥哥和弟弟正在打任天堂或是sega,有時候我也會加入他們,但那不是我擅長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到田裡去騎腳踏車,門前不遠處有一大片,門後也是。我們會和鄰居一起玩捉迷藏、警察抓小偷,或是乾脆在地上畫圖案玩鬼屋、跳格子,或踩高蹻。門前是個串門子的好地方,我們會拿鐵鋁罐磨掉上蓋玩摳石頭的遊戲,或是辦桌玩大富翁,國中的我喜歡吹笛子。以前三樓還沒裝潢的時候,整個空間、地板、紙箱是我和余慧珍角色扮演的空間,我們總喜歡自己當老闆,拿彈珠當錢幣,當時我們擁有很多瑕疵的溜冰鞋輪胎,五顏六色的。假日家人出遊是家常便飯,爸爸會開車載我們去很多很多我已不記得名稱的地方,我怕走高山路,但我喜歡在雲朵之上的感覺,很漂亮。

 

  後來,後來呢?後來我們就長大了,國中的書本越來越多,課本愈來愈重,課輔越來越多,考試越來越多,玩樂越來越少,一起玩的鄰居小朋友越來越少。高中更不用說了,是國中的變本加厲版,鄰居小朋友也長大了,但我們彼此陌生了,儘管我依舊喊得出他們的姓名。在那之後我幾乎一年才到我鄰居的好朋友家去一次,同樣地她也長大了,需要打工、需要唸書,常常不在家。曾幾何時發現自己即使待在家裡一個月不出門也不一定會發現?在那煎熬人的指考前,盡管使勁全力在書堆裡打滾,每分每秒都是珍貴的。指考的成績單,最終可以兌換等同你成績資格的大學入場卷,幾家歡樂幾家愁。大學自由了,可以玩了,是的,我就不好好唸書了。我參與了系上的活動、啦啦隊、人發週、人發之夜女舞、桃友會、返鄉服務隊、吉他社、民歌主持人、學吉他、總務理事到監事長、體操隊,細數這些會讓我有種大學四年沒有虛度的感覺,但實際上除了上述之外,我浪費了很多很多時間,在電腦前面,發呆也好、逛無名也好、打文章也好、玩遊戲也好,有些空虛的事情隨著時間只會愈趨空虛罷了。上課是上了,作業是寫好,表現時好時壞,基本上盯著成績單、批改後的作業、課堂上的筆記便可稍作回想當時懶散、打瞌睡的情景。

 

  長大以後有很多事情已經被取代了。化妝品、指甲油、配件取代了童年的芭比娃娃,因為我已經成為了自己的芭比娃娃,畫得妝美不美?彩繪指甲夠不夠炫麗?穿著的裙子、靴子、衣服是否時尚?配件從頭到腳裝飾著,我的髮型呢?

  家家酒已經變成真正的廚房,刀、鏟、鍋具,以後會有真正的寶寶、真正的冰箱、家具、FAMILY。

  當老闆的遊戲,我們得實際點,自己去工作賺錢,因為現在沒有人願意收小彈珠,他們可以接受消費券、新台幣之類的,如果想交換真正可以填飽肚子的麵包,就得拿真正會響噹噹的銅板及鈔票來交易。

  童年有注音符號彩色童書,已經進化成各式各樣,幾乎都是沒有注音的,中文、原文課本,彩色、黑白、精裝、平裝、二手書、講義,厚厚重重的單色印刷原文課本堆疊的知識重量必須強壓在背上,儘管每個領域並非大家都懂得據悉瀰遺,至少也要拿在手上裝模作樣一番,考古題總得撐撐場面不讓分數太過怵目驚心的血紅。

  「他們」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社會觀念,考高中、念大學、考研究所、出人頭地,越來越多(略)

  

  今天的國中同學會,驅使我拿出國高中的照片,看看裡面的自己快不快樂,其實自己最清楚,漂不漂亮是其次。你們覺得我變多少?變很多嗎?我希望是變很多。我以為我變很多,其實有些核心、個性的部份是不會變的,只是心態變了、比以往成熟,所以感覺有所不同。小時候有好多好多的不懂,沒有勇氣拒絕、沒有勇氣討厭,沒有勇氣抗拒,沒有腦袋思考WHY…,所以才會被吃死死的。其實,以前說的喜歡在現在看來我並不是真的喜歡,以前說的討厭在現在看來並不是真的討厭,看自己的幼稚、喜怒哀樂,隨著時間被沖淡、改變、轉化成新的產物,結合現在的想法,批判過去的人事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餅乾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